视频《“大喇叭乘警”最终的2432公里》 社会新闻部 出品
2023年12月30日,上午9时55分,北京西站,老乘警孙家启走进年青的“复兴号”内,开端了他作业生计的最终一班值乘。
这趟G55次列车,途经石家庄站、郑州东站,然后向西,终点站是西安北站。列车迷称它“京西大标杆”,这意味着它在这条线路的列车中,用时最少、停站最少。
乘警孙家启从业37年,他曾因细心和尽职,成为北京铁路公安局北京公安处乘警支队里的一个“标杆”。30年前的绿皮车上,他举着一只大喇叭,在硬座车厢安全宣扬,被媒体称为“大喇叭乘警”。2000年头,孙家启值乘了北京到上海的“红旗车”。他时常被组织去到新线上“蹚蹚路”,摸一摸线路上的治安关键。
韶光如列车呼啸而过,小孙变成了老孙,学徒成为了师傅。
科技开展,列车迭代,作业环境不断改动,也要求乘警孙家启改动作业方式。但不变的是,他依旧在细心地对待这份作业,守护着乘客安全。
12月30日,孙家启(右)和搭档李峰伟在列车上。 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 摄
37年、30本警官日记
列车发车前一个半小时,孙家启便到了更衣室。21号柜门右上角,一只小小的蓝色标签上写着他的姓名,小到无法让人一眼看出。
他总说“要低沉,低沉”,这是他的性情,也意味着不同于芳华飞扬的年青人,他现已是一个低沉慎重的车站“白叟”了,搭档们都叫他“孙师傅”。
30本警官日记能够佐证这个称谓。上世纪90时代,单位下发警官日记和乘组作业记载本。每次值乘到站前,他都会记载下所乘列车车次、动身时刻和到站时刻,以及车上产生的作业。
每本主页手抄的火车时刻表里,记载着他值乘过的北京至广州、成都、姑苏、上海、长沙等线路,他能够细数出每条线路上每一个途经站的姓名。
孙家启的部分警官日记。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
换下常服,穿上警服,孙家启从柜子里拉出随身行李箱收拾。
行李箱的把手现已磨出了毛边,最外层,放着一沓受案表,内层装的是日用品,有杯子、茶叶、习气不同车型的充电器、洗漱包、应急包。
他想起北京到广州的远程列车,一来一回三天四夜,气候从冰冷到温暖不断过渡,带的衣服穿了脱、脱了穿,夏天,一身警服被汗湿得没有干的时分。
所幸此次值乘的G55次是当日来回的列车,他把洗漱包拿了出来,换洗衣物也不必带。
戴上警帽,佩好腰带,孙家启拉着箱子走向派班室。
测酒精、收取法律记载仪、阅读当日作业要求、报到,对着镜子收拾好表面,孙家启告别派班室里的搭档,走向站台。
这套流程,他现已履行了三十七年,早已是再了解不过。
开车前四十五分钟,列车还未到,孙家启在站台上等着。元旦小长假的榜首天上午,正是北京西站的客流顶峰,站台上人来人往。
每逢节假日,便是他们最忙的时分。孙家启算着,他陪家人过的节日寥寥无几,即便在家,也多是补觉。
列车进站,孙家启进车后放好行李箱,在榜首排座位边挂上“乘警作业席”的牌子,开端查看车体、卫生间、行李架和座位。查看完,他到榜首节车厢门口迎候旅客上车。
9时55分,列车驶出站台,窗外风光改换,孙家启无暇顾及这些,他要再次与列车长、机械师一同,进行三乘联检。除此之外,每隔一小时左右或到站上人时,他都要动身去转一圈儿。
巡视时,孙家启会先在每节车厢的一端远处望行李架,把握车厢内根本状况,再细看每个座位每位乘客的状况,走到车厢另一端,再回头看一眼车厢。他把这个经验总结为远看、近看、回头看。
孙家启在列车上查看灭火器。 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 摄
每趟线的要点段,发案的要点车厢,他都记在心里。发车时、半途大站开车前后、旅客上下车拥堵时、夜间入眠时,都是需求防备的要点时刻。
得留意那些游览方向不明,或把衣服脱下搭在臂膀上,或来回串车厢的可疑人,硬座洗脸间、两车衔接风挡处,车厢两头前三排座位都得盯细心。
忙乱易生对错,每次到站,他们都要查询上下车状况,当旅客困了乏了,他们得打起十二分精力。
列车上最被信赖的人
乘警不同于其他警种,处理的问题综合性强,刑事案件、打架胶葛、防火安全、应急处突都得干,用孙家启的话说,包办了车上的“全活儿”。
在火车上治安状况复杂的时代,安全宣扬是一项必要的作业。
夏天,绿皮车车窗半开,摇头扇呜呜地转着,孙家启边巡视边提示我们看好行李。但他的声响顶多能传到前四排,一趟巡视下来,他的喉咙就会喊哑,衣服一路都是湿的。
再喊下去喉咙受不住,1991年,孙家启花150块钱买了一个大喇叭,那时他一个月工资才120块。自那之后,许多人认识了这个在北京到姑苏列车上的“大喇叭乘警”。
上世纪90时代,孙家启拿着大喇叭在火车上进行安全宣扬。 受访者供图
跟着时代的开展和乘客本质的进步,列车乘警“不打扰”成为最新发起的作业方式,孙家启收起了喇叭,改为平常多提示、多查看。
在动卧车值乘时,他会把每个舱位都查看一遍,人和证件要得对上,行李也得帮他们关照着。
人群集合、移动关闭的特别环境,也要求孙家启处理案件要决断及时。在车上,他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操控好犯罪嫌疑人,做好现场证人证言记载,没有监控的时代,要求他们把一切前期查询作业做厚实,到站后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当地警方。
警官日记中记载的作业作业各式各样,最多的是失窃和盗窃案件。抓小偷,曾是上世纪90时代的作业要点。抓贼需求膂力和技巧,孙家启阅历的追逐和赤手相搏是常常的事。
每逢有新线路注册时,单位都会组织孙家启去“蹚蹚路子”,他去走上几个月,根本就能把这条线上需求防备的要点车站、要点车厢都摸清楚了。
孙家启从警生计最难忘的一件事,来自于一位母亲的信赖。她新年不能回家,只能让年幼的孩子先搭车回去。她一定要找到乘警孙家启,托付他照看孩子直到成都站。等孩子送到后,这位母亲写了一封长感谢信寄到了孙家启的单位。
那件作业让孙家启意识到,对许多乘客来说,他是列车上最被信赖的人。这份被信赖带来的使命感,也成了他许多车上韶光的精力支柱,支撑他走过一年又一年。
列车上,差人是一个让人安心的存在。
值乘北京往复姑苏的车上,孙家启在巡视中碰到一个女大学生向他求助:她的行李不小心蹭到周围一名男人的衣角,男人非要拉她下车,她不得已求助差人。
孙家启起了猜疑,他安慰好女孩后,将男人带到餐车讯问,没多久,男人便供认自己的真实意图是拐卖妇女。到南京站后,孙家启将他移送给当地公安。
下一趟值乘时,车辆行至泰安站,女孩地点校园的副校长带来她亲手绣的一面锦旗,送给孙家启。到现在,孙家启都记住锦旗上的字是“警民一家”。
人与车
G55次列车驶过华北平原,通过大雾,穿过地道,窗外风光不断改动。
这些年,孙家启跟着列车去过许多当地,但很少有能下车去细心看看的时分。他大多会在闲下来时,隔着车窗看看外面的风光。
12时15分,郑州东站到了。以往跑北京到宝鸡的线时,他也要通过这儿。
孙家启慨叹,十年来,他亲眼看着这个站从一片荒芜,到商业街建成后的热烈富贵,周围建起了楼房,晚上向外看去,一片灯火灿烂。
这么多年来,除了窗外的风光改换,他也见证了列车从绿皮车到空调车,再到高铁的开展,亲历了铁路的提速。
年青时的孙家启在列车上留影。 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 摄
早年车速慢,孙家启值乘北京到广州的47/48车次,夜里七点动身,第三天早上七点到站,歇息一天,再原路回来北京。而现在,北京到广州的单程只需求8个小时。
1987年,蒸汽火车冒着白烟驶过,时速几十公里。23岁,刚从消防部队退役的孙家启被分去做乘警,通过几个月的训练后,刚开端由师傅刘金荣带着他上岗。
乘警圈里的行话,把值乘叫作“走车”。
孙家启实习时榜首次走车就遇到了“事儿”。北京到广州的绿皮火车上,挤满了南下淘金的北方人,人和行李挨在一同,无处下脚。乘警巡视需求踩着椅背,抓着行李架移动。
硬座车厢里,两个男人起了争论,开展成两帮人打架。师傅带着孙家启赶去处理,他们困难穿过拥堵的人群,拉开架后,把两个打架的人移送到下一站的当地公安。两人也因此在衡阳停留,到回程才再次上车,回到北京。
虽然榜首次走车没有走完全程,但孙家启见到了师傅处理问题的全过程,他把办法和流程静静记在心中。
开端的几个月,孙家启不习气这种长时刻“离地三尺”的日子。正式值乘,他走北京到成都的车,车行两天一夜,途经32站。下火车时,孙家启走在路上,觉得还像在火车上相同,脚步踏实,整个人都摇摇晃晃。在车上“咣当”了几个月后,他逐渐习气。
师傅教他,在远程火车上,要想把作业干好,得能吃、能喝、能睡。有了走车阅历的孙家启深入领会到了这三件事的重要。
乘警的车上日子,要服务于列车运转和作业组织。哪怕是清晨起来倒班,也得把饭吃下去;组织你白日歇息,也得能睡得着。
水也得跟上。不管是提示旅客的安全宣扬,仍是调解胶葛处理案件,乘警大部分时刻要与人沟通,水得能喝下。
为了更好地与乘客沟通,孙家启下车厢时就跟着乘客们学习方言,平常歇息就学习外语,把一些常用语记在簿本上,以备不时之需。
孙家启曾在消防队干过卫生员,在火车上,他预备好一个应急包,备好针头线脑、消毒药水、感冒药等,碰上乘客有突发的小伤小病,他都会拿出这个包应急。
1996年,孙家启在火车上协助乘客处理小伤。 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 摄
1999年,孙家启被组织值乘从北京到上海的T21/2次列车,这列特快车曾接连20年取得“红旗列车”的称谓。
能在这趟车上值乘,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作业,当年的相片里,孙家启站在站台上,年青的他神采飞扬,背面是那列北京到上海的蓝色列车。
最终一班岗
14时06分,历经4小时11分,G55次列车抵达西安北站。二十分钟后,又以350公里的时速踏上返程。
列车不断更新,人的年岁却在渐长。变老带来了无能为力的感觉,孙家启记住,曾经熬夜值乘,睡一觉就能调整过来。但前不久陪着一个醉酒捣乱的人在餐车待一整夜,第二天歇息时,头都是蒙的,得缓好久。
从2023年元旦开端,每一次走车,孙家启都会想“下一年这个时分,我就不在车上了”。这话一想便是一年。
时刻总算来到最终一天。下午四点半,落日从窗外照进列车,光影在孙家启放在小桌板的杯子上,明暗跳动。他动身,佩好腰带,在车厢转了一圈。
12月30日下午,孙家启在西安到北京的高铁上巡视。 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 摄
这趟巡视亦如平常,他常会被一些小事绊住脚。时不时要停下来掖掖行李架上耷拉下来的背包带子,叫醒手机放在桌板上播映视频、人却睡着的乘客。
一个座位的车顶灯是绿色显现无人,却有包和手机充电线放在上面,不见乘客人影儿。孙家启就站在那里等着,等乘客回来坐下,细心叮咛一番,提示他“看好东西”。
这份作业带给他一些习气。说时刻的时分,习气用列车常用的24小时制。自己以非职务身份搭车时,一上车,他就开端“远看、近看、回头看”,转念一想,“不对,我是乘客啊”。他走到哪都随身带着水杯,但从不小口饮水,一口气咕咚咕咚灌多半杯。
孙家启说,有值乘组织的时分,心里总会有个奔头儿,几点到几点,车在哪里停,去到哪里……都落在纸上,记在心里。
现在,奔头儿没有了,他还不知道怎么应对退休后的绵长时刻。37年来,他大部分时刻在车上,错过了儿子的出世,无法在节假日好好陪家人,日子中有许多惋惜,退休之际,自己仅有的感触是累。他想先歇息下,陪陪家人,找老朋友叙叙旧。
虽然提早一年就在预备,真实来到“最终一班”的时分,孙家启仍是说了许屡次“眷恋”。
但他说,自己在作业上现已没有惋惜了,“作业上该做的作业都在每一次走车中完成了。”
近一年的闲暇的时分,孙家启收拾了曩昔三十多年的老物件儿。缀满半边衣服的奖章,其中有重量最重的、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颁发的“火车头”奖章,还有接连两届的“全国优异人民差人”荣誉。警官日记已是厚厚一摞,不同时期的乘警证、火车上的钥匙、不同款式的袖箍,他都保存着。
到站前半个小时,孙家启从行李箱中取出第30本警官日记,记载下车次、到站时刻,特地去问了列车长的姓名,记载下来。
孙家启在警官日记上写下最终一班值乘的作业信息。 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 摄
18时37分,列车行将抵达北京西站,孙家启看着窗外,历来迎候他的队友们招手。他们带着鲜花,早已等候在站台,送行这位老前辈。
执役于G55次列车的是CR400BF-Z智能动车组,它的表面由赤色和橙色的动线装涂,官方的介绍中,这涵义“龙凤呈祥”,金色的“复兴号”三个字写在车身上,电显上的车厢号正动态显现。
孙家启站在这辆年青的列车前,留影留念。歇息待检后的列车将持续履行明日的行程,和他一道的学徒小李早已换车值乘,其他列车上下车的旅客来来往往,孙家启拉着行李箱,走出站台,脱离北京西站。
一如平常,换下警服,收好行李箱。乘警孙家启完毕了他的最终一班值乘。
12月30日,乘警孙家启完毕了作业生计最终一班值乘。 新京报记者 孙霖婧 摄
新京报记者 赵敏
修改 杨海 校正 吴兴发